如何选择宽高比,这是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上)
作者:JOHN FRANCIS MCCULLAGH
宽高比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这对今天的电影制作者有什么意义?在这篇指南中,我们来讲些值得大家记住的内容。
学院比、变形宽银幕、16:9……可供今天的电影制作者选择的宽高比很多样,而且现在改变宽高比只需在编辑软件中简单地点几下鼠标。电影制作者为新项目选择宽高比的做法类似画家选择画布的大小和形状。宽高比不仅是一种信息载体,还是一种叙事的手段。我们来看一些宽高比选择:
1.33:1
4:3
2.35:1
16:9
1.78:1
1.85:1
图片来源:Zach Ramelan
宽高比概述
“宽高比”描述的是屏幕的宽度与其高度的关系。例如,今天的标准比例16:9,指的就是画面宽度与画面高度的比例是16个测量单位(英寸,英尺,像素)比9个测量单位。因此,现在的1920x1080p的电视机,或者更高端的4K电视机(3840x2160p),宽高比应该都是16:9,而1920x817p视频的宽高比应该是2.35:1(回想一下数学课)。
过去的几十年里,标准的宽高比一度是1.37:1,也叫学院比。直到不得不与商业化电视竞争时,大制片厂才开始尝试更新颖的、令人兴奋的宽高比,给观众提供他们在家中无法得到的东西——更宽、更大的,能让观众更深地沉浸在电影中的银幕。
图片来源:Zach Ramelan。
最终,影院的宽高比定在2.35到1.85之间。今天的16:9的标准是影院宽高比和电视4:3格式之间的折衷方案。16:9的宽高比可以同时让观众轻松观看旧的电视节目和商业电影,而不必进行裁剪“Pan&Scan*”任何一种格式来适应屏幕。
*Pan & Scan:一种安排4:3或16:9的窗体随着宽银幕电影每一帧来回移动从而捕捉画面主要部分的宽高比改变技术手段。
以宽高比奠定观感和设定
某些宽高比已经成为电影、电视、家庭录像等等的同义词,以至于即使是外行人,在没有充分理解宽高比的情况下,也能认识到每一种宽高比的历史意义。经典的学院比可以创造一种“怀旧”的感觉,而超宽变形银幕能给人以大片、史诗奇幻或冒险电影的感觉。的确,某些调色技术可以强调这些观感,但它的起点还是画面比例。
电影制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点让观众沉浸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中,或让情绪更戏剧化。利用宽高比体现历史背景的最佳例子是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当电影穿越不同历史时期时,它的宽高比会随故事所处时代的常见宽高比改变。
图片来源:《布达佩斯大饭店》(福克斯探照灯影业)。
情绪方面,我们来看看丹尼·麦克布莱德编剧的奇幻恶搞电影《王子殿下》,影片拍摄时的宽高比为2.35:1,与彼得·杰克逊真正史诗般令人敬畏的《指环王》改编电影宽高比相同。如果麦克布莱德以16:9的比例拍摄《殿王子下》,这部电影会感觉更商业化,少一些史诗气息,但是通过使用相同的2.35比例,这部电影成功营造了类似的氛围。
宽高比决定构图
无论有什么历史或文化意义,不同的宽高比依然决定着电影制作者将如何为作品中的每一个镜头构图。扩大或缩小视野必然会影响到构图的第一条规则:三分法则。
图片来源:Miami2you
三分法则帮助电影制作者创造出视觉上引人注目的图像,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整个图像上,而不是仅仅聚焦于处于中央的东西。线条相交出数个可以放置拍摄主体的参考点,以创造出动态而有趣的构图。
宽高比越受限,构图就越紧凑,从而营造出狭窄的空间感。通常,这会让画面中的内容被高度聚焦和压缩。这并不一定是缺陷,只是使用紧凑宽高比后得到的效果,这一点,韦斯·安德森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用得非常好。
不过,你仍然可以获得足够的深度感和动态构图,正如我们在《卡萨布兰卡》里看到的。
尽管比例更加紧凑,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三分法则构造出了强有力的角度,视觉上也不会被机场的开阔空间所淹没。摄影机的移动有助于创造一种深度感,但说到底,在单一画面中叠加人物和拍摄主体的数量肯定是有限的。
图片来自《卡萨布兰卡》(华纳兄弟)和《夺宝奇兵3》(卢卡斯影业)
我们无法凭空创造一片广阔区域或全景视图。但是,当我们扩大宽高比,就可以扩展深度感和规模感。请留意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是如何使用画面扩展来营造出《夺宝奇兵3》层次丰富又富有动态的构图的。
更宽松的宽高比使得斯皮尔伯格和他的摄影师道格拉斯·斯洛坎比能够仔细而有美感地层层叠加丰富的拍摄主体和画面信息,同时不会让观众感到难以消化,也不会使任何一帧画面过分拥挤。
星标公众号
往期推荐
100000fps!震撼电影界的疯子再度携新机袭来!
2mm厚度!索尼E口转Z口来了!
松下S1H IBIS(防抖)确认!